淞沪战局的变化引发了东京的震动!
裕仁天皇愤怒了!中国军队居然敢以武力如此强硬地与大日本帝国的皇军对抗,这简直是在侮辱日本帝国的威严。
裕仁天皇的失望愈加加深了!他对松井石根指挥的上海派遣军在遭遇重大损失后依然未能取得任何突破深感不满。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必须更加直接地介入战争的指挥工作。
展开剩余82%他密切关注着上海战局的每一步发展,采取了两条渠道来亲自督战:一方面,他通过皇后良子的祖叔、陆军参谋总长闲院宫来了解全局的战略规划;另一方面,他通过侍从武官向他通报具体的战况,这些武官频繁往返于宫廷和离宫约300米远的参谋本部作战部门之间。所有的师团级作战命令,最终都需要经过他亲自签署,他会细致审阅每一份战术方案,并参与军事策略的讨论与制定。
“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日本参谋本部与军令部开始讨论设立帝国大本营的问题。随着战局的推演,9月初,裕仁提出在宫内成立大本营的建议,目的是让他能够更加便捷地亲自监督参谋机构制定作战计划。到10月下旬,参谋本部高层决定迅速成立这一机构,并在11月18日发布了军令第一号,正式宣布大本营的建立。
裕仁天皇几乎将上海战事完全纳入自己亲自领导的范围。他在10月发布了一项敕令,宣布日本将动员全部军事力量,迫使中国深刻反省,并尽快建立东方的和平局面。
就在淞沪会战爆发的第二天,日本召开了紧急内阁会议,会上提出将“华北事变”更名为“日华事变”。经过激烈的辩论,最终在9月2日,临时内阁决定将“华北事变”更名为“中国事变”,以掩饰侵略本质。此后,首相近卫文詹发表声明,强烈谴责中国政府对日本的侮辱与抗拒,并宣称日本政府将增兵以重创中国军队,并且指出,只有彻底打击华中地区的中国主力,并摧毁其战斗意志,才能迫使中国政府改变抗日立场。
上海派遣军司令长官松井石根对日军在上海战局中的重大伤亡感到无比焦急,尤其是中国军队在遭受重创后依然顽强反抗,使战局陷入僵局。松井石根向东京提出了增兵请求。9月6日,天皇批准增兵,并通过首相近卫发布了关于“惩治中国军”的声明,宣称日本将采取果断措施以打击中国军队,迫使中国政府深刻反思。
9月7日,由台湾守备队扩编而成的重藤支队通过海军舰艇紧急派往上海。12日,重藤支队搭乘军舰自台湾起航,14日抵达上海。与此同时,华北方面后备步兵等多个部队也陆续加入上海战役。
随着日军的增援部队陆续到达,上海的日军兵力逐渐提升至10万以上,重炮300多门,坦克200多辆,飞机超过300架,舰艇数十艘。
9月20日,日军总部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大纲》,决定在10月上旬在华北与上海两方面同时发动攻击,力图给予中国军队重创,迫使敌人屈服。
日军的重兵集中在上海,这正是蒋介石的预期。身为中国陆海空三军的大元帅,蒋介石坚决要在上海打一场生死决战。9月21日,国民政府大本营发布命令,蒋介石亲自兼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开始亲自指挥上海的防守。
蒋介石随即部署了大量兵力参与上海战斗。到此时,中国军队已投入作战的精锐部队超过40个师,总兵力接近40万人。9月21日,蒋介石调整了战斗部署,将战区划分为三个主要作战集团:
- 右翼作战军:由张发奎上将指挥,统领第八、第十两个集团军;
- 中央作战军:最初由张治中将军指挥,23日之后由朱绍良上将接任,指挥第九、第十七、第二十一三个集团军;
- 左翼作战军:由陈诚上将指挥,指挥第十五、第十九两个集团军。
松井石根在攻占罗店之后,企图通过进攻嘉定、南翔等地,试图从侧翼包围中国军队,但中国军队在顽强抵抗下成功挫败了这一计划。9月7日和10日,他接到来自东京的增援指示,松井石根喜出望外,立即调整了作战部署,准备在增援到达后展开更加猛烈的进攻。
从9月14日开始,日军全线向中国守军发起猛烈进攻,战斗异常惨烈。日军以宝山至罗店公路为中心,发动了前所未有的强攻。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反复争夺,战斗中双方损失惨重,战局一直僵持不下。
发布于:天津市亿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