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从普通人到法国总统
埃马纽埃尔·马克龙,1977年12月21日出生在法国北部的一个小城亚眠。家境相对优越,父母均为知识分子。父亲是大学教授,专攻神经学,母亲则是一位医生。家里有三个孩子,马克龙是长子,下边还有一个弟弟和妹妹。小时候的马克龙非常特别,不像其他孩子那样热衷于和同龄人玩耍,他更喜欢和成年人讨论哲学、历史等深奥话题,显得非常成熟。马克龙常常提到,自己最喜欢和奶奶待在一起。奶奶是一名教师,对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经常带他读法国的经典文学作品,如雨果和巴尔扎克的小说,同时也向他灌输了一些进步的思想。这些早期的影响,为他日后的政治理念打下了基础。
在学校里,马克龙的成绩一向优异。早年他就读于亚眠的耶稣会学校,成绩名列前茅,尤其热爱戏剧和钢琴。正是在这所学校,他遇到了日后成为妻子的布丽吉特,当时她是他的戏剧老师,比他大24岁。两人因为共同的文学爱好而有了接触,逐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尽管年龄差距较大,马克龙的父母曾试图将他送到巴黎上高中,以期分开两人,但这并未能阻止他们的关系。马克龙进入巴黎著名的亨利四世中学继续深造,成绩依然优秀,并获得了“科学类最高荣誉”的学士学位。2007年,马克龙与布丽吉特结婚,这一事件在法国社会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但他始终坚持认为这是自己真挚的爱情。
展开剩余81%大学时期,马克龙主修哲学,研究过马基雅维利和黑格尔等哲学巨匠,并在巴黎政治学院取得了公共事务硕士学位。随后,他进入法国国家行政学院(ENA),该学院是法国培养高级官员的摇篮。毕业后,马克龙进入财政部担任财务督察员。在财政部工作期间,他表现出色,还参与了一个经济改革委员会的工作。后来,他跳槽到罗斯柴尔德银行,成为一名投资银行家,并成功完成了几笔大规模的交易,其中最著名的是帮助雀巢收购辉瑞的婴幼儿奶粉业务,赚取了可观的利润,被外界誉为“金融莫扎特”。
2012年,马克龙回归政坛,担任当时法国总统奥朗德的副秘书长,负责经济事务。2014年,他被任命为经济部长,并推出了被称为“马克龙法”的改革法案,旨在放宽劳动法规,鼓励创业。尽管这一改革遭到了工会的强烈反对,马克龙依然顶住了压力,成功推动了改革的实施。2016年,马克龙辞去了政府职务,创立了“前进党”,并在2017年参加了总统选举。当时他年仅39岁,以中间派的身份提出推动欧洲一体化和经济现代化的议题,最终成功当选,成为法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他的经历堪称传奇,从投资银行家到总统,他走的道路充满了非凡的转折。
2023年采访:中美合作为何如此重要?
2023年6月23日,马克龙在巴黎接受了美国CNN主持人法里德·扎卡里亚的采访。此次采访关注了多个全球性问题,马克龙分享了自己的看法。扎卡里亚询问欧洲是否应该避免在台湾问题上卷入冲突时,马克龙表示,民调结果有时会误导人,尤其在形势好的时候,往往容易让人产生错觉。他认为,做决策需要长远眼光,而不仅仅依赖一时的公众舆论。他强调,当前全球许多大问题需要国际合作,特别是中美两国的共同努力至关重要。马克龙直言:“如果中美两国在重要问题上没有共识,全球议程就无法顺利推进,许多问题将难以解决。”
马克龙对中美合作的重视是有原因的。美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具有强大的全球影响力,而中国近年来在工业、贸易等领域迅速崛起,碳排放总量也位居世界前列。如果这两个国家产生分歧或相互忽视,全球范围内的许多重大问题将难以解决。比如,气候变化问题,美国和中国加起来占全球碳排放的40%以上,没有这两个国家的合作,减排目标几乎是空谈。同时,贫困问题也日益严峻,尤其是非洲和亚洲一些贫困国家,欠下了巨额债务,需要G20的“共同框架”来减债,而这一过程同样需要中美的共同推动。
马克龙还提到,当前中美关系较为紧张。美国通过加征关税、限制中国科技发展等手段试图遏制中国,并且持续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向台湾出售武器、开展官方交流,干涉中国的内政。面对这种局势,马克龙认为,欧洲不能一味地充当美国的附庸,必须要保持独立思考。
马克龙曾在访问中国时表示,欧洲应当坚持战略自主,特别是在台湾问题上,不应被外部势力左右,避免被卷入不必要的冲突。他举例提到,2021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三国秘密签署了AUKUS安全协议,致使法国的潜艇合同被搅黄,这一事件让他感到十分不满,认为欧洲在科技和防务领域必须增强自主性,不能总是成为大国博弈中的“夹心饼干”。
后续行动:推动中法合作与全球治理改革
在谈到气候变化时,马克龙指出,中国在绿色能源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风能和太阳能的装机量位居全球第一。美国在拜登政府上台后也推动了清洁能源政策,但由于国内政治因素,政策进展缓慢。马克龙认为,两个大国必须坐下来讨论,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而不是互相指责。
除了气候问题,马克龙还强调全球贫困和不平等。他指出,许多地区的人口仍然面临饥饿和健康保障不足的问题,这不仅仅是资金的问题,更是治理的挑战。发展中国家背负着沉重的债务,尤其是在疫情后,偿债压力更大。中美两国的合作对于解决这一问题至关重要。比如,G20的“共同框架”就是帮助贫困国家减债,但如果没有中美的支持,许多债主不会配合,计划将无法顺利推进。
马克龙还提出,全球治理体系需要改革,尤其是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应当更加公平。目前,这些机构中过多的权力集中在美国手中,马克龙认为,应该让更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参与进来,以避免不平等的局面进一步加剧。
马克龙的未来:继续斡旋与推动全球合作
随着中国日益崛起,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逐渐增强,而美国则试图继续在一些领域对中国施加压力。马克龙在2023年采访后并没有停下脚步。7月,他与拜登举行了视频会议,讨论了气候变化和贸易合作的议题,并一致表示要加强合作。9月,马克龙访问中国,推动中法在绿色能源和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并签署了多个协议。
2024年,马克龙提出推动欧盟与中国达成新的贸易协议,适当降低关税,并要求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同时,他也在考虑欧洲如何在国际舞台上独立自主。2024年2月,马克龙表示,欧洲应向乌克兰派遣人员提供协助训练,尽管这一提议遭到了一些反对,他解释称,自己并不是在挑起战争,而是提供必要的支持。
进入2025年后,马克龙继续致力于推动乌克兰局势的外交斡旋。外媒报道称,他计划与美国就推动俄乌停火及实现持久和平的议题展开沟通。马克龙的政治路线将继续影响着欧洲乃至全球的未来发展。
发布于:天津市亿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